K

知识中心

    

红外量子点类型及其吸收波长范围
红外量子点是在红外波段有可调吸收特性的纳米材料,主要类型及吸收波长覆盖范围包括铅盐类(PbS 800 - 2500 nm、PbSe 1000 - 3000 nm、PbTe 3000 - 5000 nm)、III - V 族(InAs 1000 - 3000 nm、InSb 3000 - 5000 nm)、IV - VI 族(HgTe 2000 - 14000 nm、HgSe 3000 - 8000 nm)、钙钛矿(CsPbI₃ 700 - 1100 nm、CsSnI₃ 900 - 1500 nm)、银基(Ag₂S 900 - 1300 nm、Ag₂Se 1000 - 1600 nm)等,各有特点和适用场景。其应用场景广泛,生物医学可选 Ag₂S、PbS,光电探测可选 InAs、HgTe 等。材料选择要综合考虑毒性、稳定性等因素,未来趋势是低毒化、宽谱化和功能集成。

红外量子点(Infrared Quantum Dots, IR-QDs)是一类在红外波段(波长范围约700 nm至14 μm)具有可调吸收特性的纳米材料。以下是主要类型及其吸收波长覆盖范围:


1. 铅盐类量子点

  • 材料类型:PbS、PbSe、PbTe

  • 吸收波长范围

    • 适用于热成像和气体传感,但毒性较高。

    • 高载流子迁移率,常用于红外光电探测器。

    • 带隙窄(0.4–1.5 eV),尺寸调控灵活,适用于生物成像和光伏器件。

    • PbS:800–2500 nm(近红外至短波红外)

    • PbSe:1000–3000 nm(短波红外至中红外)

    • PbTe:3000–5000 nm(中红外)


2. III-V族量子点

  • 材料类型:InAs、InSb

  • 吸收波长范围

    • 窄带隙(0.17 eV),适合高温环境探测,但合成工艺复杂。

    • 高量子效率,用于光通信和夜视设备。

    • InAs:1000–3000 nm(短波红外至中红外)

    • InSb:3000–5000 nm(中红外)


3. IV-VI族量子点

  • 材料类型:HgTe、HgSe

  • 吸收波长范围

    • 表面修饰后可提升稳定性。

    • 宽波长覆盖,用于医学成像和军事侦察,但汞毒性限制应用。

    • HgTe:2000–14000 nm(中红外至远红外)

    • HgSe:3000–8000 nm(中红外)


4. 钙钛矿量子点

  • 材料类型:CsPbI₃、CsSnI₃、FAPbI₃(甲脒铅碘)

  • 吸收波长范围

    • 窄带隙(0.9 eV),但易氧化,需封装保护。

    • 高吸光系数,适用于太阳能电池和发光二极管(LED)。

    • CsPbI₃:700–1100 nm(近红外)

    • CsSnI₃:900–1500 nm(近红外至短波红外)


5. 银基量子点

  • 材料类型:Ag₂S、Ag₂Se

  • 吸收波长范围

    • 高光热转换效率,适合光热治疗[]。

    • 低毒性,生物相容性高,用于肿瘤成像和药物递送。

    • Ag₂S:900–1300 nm(近红外)

    • Ag₂Se:1000–1600 nm(短波红外)


6. 其他新兴材料

  • 二维材料量子点(如黑磷、MoS₂):

    • 吸收范围:500–4000 nm(可见光至中红外)

    • 特点:层数依赖的带隙调节,用于柔性电子和宽谱传感器。

  • 掺杂型量子点(如Cu:ZnSe、Mn:CdSe):

    • 吸收范围:700–2500 nm(近红外至短波红外)

    • 特点:通过掺杂金属离子扩展吸收范围,提升稳定性[][]。


应用场景与选择建议

  • 生物医学:Ag₂S、PbS(近红外成像,穿透深度高)。

  • 光电探测:InAs、HgTe(中远红外响应,高灵敏度)。

  • 能源领域:钙钛矿、PbS(太阳能电池吸光层)。

  • 环境监测:PbTe、HgSe(气体分子识别,中红外吸收匹配)。


总结

红外量子点的吸收波长范围覆盖700 nm至14 μm,材料选择需综合考虑毒性、稳定性、成本及应用需求。未来趋势包括低毒化(如银基替代铅基)、宽谱化(二维材料)和功能集成(如传感与治疗一体化)。


关于我们
A
K